“基于成本的采购价格分析”也是一种“耗时耗力”细节分析方法,该方法与“零基成本分析”有相似之处,即通过建立成本模型获取成本信息,但两者又有区别,我们试着以“基于成本的采购价格分析”为例来说明成本分析的原则、方法和步骤。成本分析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,采购成本分析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:
1.由浅入深,化繁为简
在开始阶段,对产品结构以及成本要素了解不多的时候,可以建立简单的分析模型,该简单模型不仅可以保证分析的正确,又可以为以后的分析模型的细化奠定基础。简单的模型比没有模型要好,而如果模型过于复杂,在实用性上会大打折扣,如非必要,防止出现过于复杂的模型,耗时耗力。
2.抓大放小
在建立成本分析模型时,尤其是复杂的分析模型时,应该遵循二八原则,对于占总成本比重80%的20%的成本要素重点分析,建立详细的分析模型,力求准确;对于占比较小的80%的成本要素,可以采用合理的估计,减小成本模型的复杂度。大概的正确优于精确的错误。模型的建立是由浅入深,由粗略到精确的过程,由于资源的限制,没有必要追求局部的精确,但是要保证大概的正确。
3.持续完善
模型的建立是一个持续完善的过程,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建立一个复杂而又有弹性的模型,好的成本分析模型都要经历合理的假设,实践检验并修改,再验证的逐步完善的过程。借用戴明的质量环理论,成本分析是一个计划→实施→检查→处理的过程。
基于成本的采购价格分析可以分为下面的步骤:
1.设定目标
这里的目标包括成本目标,该成本目标不是“能达成的目标”,也不是以最接近供应商的成本为目标,而是“应达成的目标”,即应有成本,在现有技术条件下,基于物料、人工成本、管理,以及利润分析得到的产品成本。对于新开发产品,我们通常会设定目标成本,成本分析可以帮助达成目标成本,但目标成本本身不是成本分析的目标。
2.分解结构
分解结构包括三个方面的分解:成本结构分解,该步骤将成本分解成成本要素,根据成本目标和应用场合,成本结构分解可以非常简单,如价格=成本+利润;也可以很复杂,如包括外购件、原材料、直接人工成本、设备成本、间接人工成本、废品成本、模具工装夹具分摊成本等。产品结构分解,即生成产品的BOM表,按照产品的结构分解成一级部件,如需要,可以逐级分解到最小(不能再分解)。生产工序分解。对于有些关键部件,在一级供应商处生产,需要将这些部件按生产工序分解,了解生产制造成本。
3.建立模型
根据成本结构分解,初步建立成本分析模型。在成本分析模型的初始阶段,有关本行业一些成本经验比例会大量应用。如在汽车零部件业,利润=5~15%的价格;制造和管理成本=20%~30%的物料成本;间接人工成本=50%的直接人工成本。
4.验证和完善模型
通常可以通过以下方法验证和完善成本模型:供应商现场参观,考察供应商的生产线,了解供应商工序、产能、生产设备、操作工配置、生产节拍等,以验证制造成本、管理成本是否合理。供应商报价细分。专家意见,征求行业专家的意见,这些专家包括产品、制造、设备工程师以及运营管理专家等。第三方专业机构,对于新生技术和特殊工艺,缺乏足够的知识积累,可以咨询第三方专业机构,如大学、研究所、咨询公司等。将应有成本与供应商的报价进行对比,发现成本优化机会:成本消减机会;改变成本动因,优化成本结构;发现差距,与供应商共同找出改善方案。